05
2012/09
汽車市場重“量”更需重“質”
國家質檢總局15日通報了去年汽車產品缺陷信息投訴基本情況,去年國家質檢總局缺陷產品管理中心共收到汽車產品缺陷信息投訴8840例,比2010年增加20.8%。這些投訴信息涉及148個汽車制造商(含輪胎制造商)、596個車型。據介紹,在這些消費者投訴信息中,比較典型的、屬于設計安全的質量問題主要有變速器抖動、頓挫問題,安全氣囊誤爆問題,喇叭工作不良問題,發(fā)動機異常熄火問題,輪胎胎側裂紋、鼓包問題。國家質檢總局根據投訴相對集中的案例,組織技術機構開展了缺陷調查,對調查發(fā)現確實存在缺陷問題的汽車產品,督促制造商及時召回。去年,國家質檢總局共開展汽車產品缺陷調查55次,實施召回85次,涉及車輛182.7萬輛。
無獨有偶,3.15日當晚,在2012年央視3·15晚會上,根據收到的各類線索匯總統計,整理出投訴量排在前10位的消費領域,汽車類投訴排名第三,緊隨在網絡購物和快遞之后。
汽車消費投訴的內容,多數集中在質量安全問題、汽車售后服務等方面,如發(fā)動機質量缺陷、配件來源不明、剛過保養(yǎng)期就頻繁出現質量問題等。另外,汽車銷售過程中,故意隱瞞汽車真實情況、隨車附件不明、車險搭售等問題也較為突出。消費者投訴的范圍,更是基本涵蓋了國內目前所有在售的主流車型。
令人憂心的是,在我國汽車產銷經過了一輪高速發(fā)展期,本土自主品牌一直努力在改變“價低質差”、“修車排隊”的負面形象;更多的汽車合資企業(yè)卻在銷量向好的環(huán)境下,也連連被質量的“門檻”絆倒。很多車企為增加市場銷量,無限壓縮成本、追求低價,一些汽車品牌在國產化后會進行“減配”,以獲得更好的價格優(yōu)勢;另外一些關鍵零部件國產化后的采購體系不完善,降低了整車的本土化品質。更有一些企業(yè)在銷售渠道建設方面存有漏洞,帶來售后服務質量下降、維修費用提高等問題。
今年3·15,我們看到,與汽車產業(yè)相關聯的,雖然只有大眾車系DSG變速器故障,以及吉普的4S店用國產配件改裝進口整車并以“限量版”冒名出售這兩大事件,但暴露的問題卻恰好涵蓋了汽車質量安全與消費安全兩大方面。出問題的企業(yè),更是在國內汽車市場上有著良好銷量表現的成熟企業(yè)。依然還有更多僥幸過關的企業(yè)也存在同樣的問題與隱患。
我們不得不說,汽車企業(yè)在享受中國這個最大增量市場龐大的消費盛宴之時,也需要拿出全球制造的統一標準來嚴格要求自己,用更穩(wěn)定的產品,更可控的質量來贏得更大的發(fā)展空間(《中國經濟導報》 童 娜)
文件下載:
下一頁